top of page

生活養份

COLUMNS

在路上的人 ON THE ROAD

 Vol. 3 用食與植,展開理想生活的篇章(上)|山屋野事 李明峰 狄佳瑢

 

 

李明峰

一個在都市和林野間穿梭的自然生活工作者,現從事植栽空間規劃和青草藥研究。2012年和伙伴共同創辦日楞咖啡,2015年成立山屋野事工作室,一同在都市分享自然生活空間和實踐。

 

狄佳瑢(阿狄)

喜愛天馬行空的料理創作者,透過料理創造自己喜愛的小宇宙,沒有道理的存在。

IMG_8284.JPG

在路上的人 

請簡單介紹自己以及山屋野事吧!

 

明峰: 我叫明峰,我另外有個名字叫做「藥鹿」,這是我先前經歷一些自我探索獲得的自然名。我的興趣多和草藥、植物有關。目前經營一家咖啡館叫做日楞,兩年多前成立山屋野事作為工作室。

 

會遇見山屋是一段特別的緣份,當初正要另找新住處,加上開店重複的日常,不喜歡那時的生活節奏和樣貌,甚至想過如果沒有找到喜歡的地方,可能會離開台北;然而在有了這個念頭沒多久後,有天走進山裡散步,遇到這間房子。

 

山屋是個很有意思的空間,離都市不算遠,卻保有有機的空間;觸發我想要嘗試各種可能的期待,希望能連結嚮往的生活型態與各種想像。​​

JPEG 影像-8FDF66E85999-20.jpeg

「如果要介紹山屋野事,我通常會說這是個給我們機會,讓大家真正認識明峰與阿狄是誰的地方。」

阿狄: 我是阿狄,我很年輕就創業了,大學畢業兩年後開了一間叫做日楞的咖啡館,至今已經六年了。在這些年的日子,我像是個乳臭味乾的小孩在現實困境中不斷找尋自己真正的樣子,我希望能從經營山屋野事找到答案。

 

所以如果要介紹山屋野事,我通常會說這是個給我們機會,讓大家真正認識明峰與阿狄是誰的地方。

JPEG 影像-8FDF66E85999-15.jpeg

最初想要把山屋做起來,是想讓大家相信,生活還有很多不同面相;因為我發現大家對於生活的想像太侷限於一個樣貌,無論是對賺錢的樣子、生活的樣子,都很單一。不過漸漸的,我的心態改變了。雖然仍然希望呈現生活的多樣貌,但不再是想證明給別人看,而是想讓自己真正這樣生活,而山屋是我們如此生活的基地。

路上的美好 

請明峰談談與「大自然」的緣分,以及將這份熱愛轉變成工作的過程?

這一路我看似很明確從事與自然相關的事情,但也並非一開始就能那麼明確告訴自己:「我要做植物採集者」,而是慢慢接近自己喜愛的事物

JPEG 影像-8FDF66E85999-17.jpeg

現在回頭看,發現我的指向性其實滿明顯的,從小對植物、森林就有特別的熱愛,而在高中參加生物社是滿重要的啟蒙階段,讓我更明確想在大學進入動物、植物、森林相關科系;大學進入園藝系後,開始有更多時間和機會與植物建立關係,在這個過程中也更確定自己是喜歡大自然的,也喜歡在森林獨處的時間。

這一路我看似很明確從事與自然相關的事情,但也並非一開始就能那麼明確告訴自己:「我要做植物採集者」,而是慢慢接近自己喜愛的事物,從中建立與自然的連結與互動,找到一種舒服的關係,同時照顧自己的需求。

 

雖然一直到現在我仍然在摸索這條路,不過生命透過有形無形的力量,都在提醒我要繼續通往那個地方。

JPEG 影像-8FDF66E85999-6.jpeg

請阿狄談談與「料理」的緣分,以及將這份熱愛轉變成工作的過程?

「我喜歡照顧別人、帶給人幸福感,而我發現食物是非常有用的工具,容易讓人感覺到快樂、幸福、飽滿;另一部分是我喜歡挑戰各種不可能,喜歡在食物中灌注我的靈魂和想法,透過創作料理可以帶給我這樣的滿足感。」

P90400231.JPG

我大學時就在咖啡館工作,一開始接觸的是咖啡,接著是甜點,最後才接觸到料理。會接觸西餐及料理,是因為先前工作餐廳提供的鹹食需要處理微波食品。但我認為那不是食物,我想要做出心中理想的料理,因此跑去報名西餐檢定,接著才發現我對料理的喜愛。

 

同時我也開始繼續探索為什麼自己會喜歡料理,我發現背後藏了兩件事情:

從小到大,我喜歡照顧別人、帶給人幸福感,而我發現食物是非常有用的工具,容易讓人感覺到快樂、幸福、飽滿;另一部分是我喜歡挑戰各種不可能,喜歡在食物中灌注我的靈魂和想法,透過創作料理可以帶給我這樣的滿足感。

從日楞到山屋— 在兩個不同階段中最喜愛的部分是什麼?

JPEG 影像-8FDF66E85999-2.jpeg

阿狄:我非常喜歡餐飲業,餐飲業是個變動快速,每天會遇到各種狀況需要一一解決的產業。餐飲業對我來說最有樂趣的是可以不停去挑戰自己,做到臨危不亂,讓身邊的夥伴和客人可以信任我。

 

日楞和山屋很不一樣的地方在於,日楞是一家店,必須透過商品故事來宣傳商品、吸引消費者光臨;但是山屋比較像一個品牌,大家開始會對於「你」想要說什麼感到好奇,我們很享受有這兩種身份,一個靠商品說話;一個以真正的我們去說想說的話。

JPEG 影像-8FDF66E85999-12.jpeg

明峰:我最終想傳達的是生活與自然之間的連結。在日楞,我喜愛且擅長透過氣氛呈現來經營一個空間,藉由餐飲空間實踐對生活的美好想像。我們不會主動向客人說怎麼做才會對世界好,而是讓客人透過空間自行感覺我們認為對世界更友善的方式。

 

不過現在在山屋,讓我可以透過另一種方式分享我對生命世界的看法;我喜歡透過分享,引導大家感受講述內容之外的一切,像是透過觸碰、嗅聞來體驗藥草、植物,建立植物的關係。對我來說,相較於經營餐廳,現階段的山屋是更適合我的方式。

路上的苦痛

在做自己最熱愛的事情時遇到最大的痛苦是什麼?

「接受自己做不到很多事。」

阿狄:在這六年中,我不斷發現自己有多少做不到的事情和短處。

我曾經覺得自己的心一度要生病了。年輕的時候我以為人生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,所以我很努力做很多事,努力照顧公司、員工和客人,不停想辦法如何讓這家店能更穩定發展。

接著發現很多事不是努力就可以做到的,人事處理也不是自己想像中那麼簡單。人實在太複雜了!就像小時候沒有探掘到的自己,在出社會後就會慢慢浮現。

 

其實我們都在困頓、矛盾之中,要去管理同樣困頓、矛盾的別人。最後會發現,沒有誰能幫助得了誰。

 

最痛苦的應該就是隨著越來越了解自己,也越來越了解這個世界,同時還要保持健康身心的狀態去面對、持續運作下去。

JPEG 影像-8FDF66E85999-11.jpeg

明峰:工作上就是會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,不管是自己還是他人沒辦法達成期待,或是任何不如預期的狀況,要接受這些事實的過程是滿痛苦的。

 

我的學生時期一切滿順遂,只要把書唸好,總是能輕而易舉得到想要的回報;出社會後發現,不是只要做到最好就會拿到一百分,可能已經付出120 分的努力,卻仍然只有拿到80分,這是種極度的挫敗感。

P9040153.JPG

這些是曾經在決定投入這件事情前預料過的狀況嗎?

 

阿狄:年輕時會有種可以人定勝天的心理,覺得可以克服。當初會自己開店是因為被氣到,決心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;後來才發現開店有很多學問與智慧,是無法預期的。

 

我現在覺得「換個位置,換顆腦袋」這句話是成立的!到了不同階段,腦袋肯定會換;因為換了一個位置,看到的就會不一樣。這都是走過了、遇到了,才能去想辦法解決。如果可以預想到可能就不會這麼做了。

明峰:其實我們在開店之前,有替別人經營店面的經驗,所以創業過程中會碰到的基礎問題是有想過的,但是最大的痛苦不在於有想過的事,而是那些「沒想過的事」。尤其當自己是經營者的時候,那種挫折與束縛感更是如影隨形,這是我過去無法料想的感受。

JPEG 影像-8FDF66E85999-21.jpeg

是否曾經想過要放棄?

「放棄不代表結束,而是新的展開。」

阿狄 : 放棄的念頭確實會不時冒出,我把 “恐懼、害怕、疲憊” 視為人能生存下來的必要機制,確保我們做好風險評估,並且善用資源。以往,為了很多相信與支持我們的人,而選擇硬撐並迴避自己的真實感受。

 

但現在漸漸理解,回饋的最佳方法,是讓自己保持鮮活的狀態,那是需要從內心散發出來的。

 

過往曾經在某段工作中,很痛苦卻又放不下,狄爸爸默默地提醒我:「放棄不代表結束,而是新的展開。」我很謝謝狄爸爸這句話,他讓我有勇氣為自己去做任何選擇。

09FDD914-CA3A-4173-AF79-B4E6DC1F6C3E.JPG

「實踐理念這件事由兩個部份組成,自己的信念是什麼,還有怎麼實踐它。前者是不可能放棄的;但是實踐的方式和道路確實可能改變。」

明峰:信念來自於我們的核心價值,是我們存在的理由,也是來自生命深處的呼召;但是實踐的方式和道路可能因為現實考量、生活環境,或是生命累積經驗的指引而改變。對我來說,實踐自然生活,連結人和土地的關係是我的核心信念,不管我現在未來在做什麼,成為什麼,都會是連貫一致的。

在路上的人 ON THE ROAD Vol. 3 用食與植,展開理想生活的篇章(下)|山屋野事 李明峰 狄佳瑢

前進的方式

 

▏當工作中的痛苦來臨時,有什麼樣與痛苦的相處之道?

▏在工作這麼多年以來,是否有找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平衡點?​

▏如果要選一件事來讚美、感謝好不容易走到這裡的自己,那會是什麼?

​相關文章

在採訪過程中,我們擁有了一場美好的相處時光,在這週的生活週誌,我將試著用文字重現當下的感受與氛圍,在此與你分享

在這篇文章中,將會和你介紹為什麼想策劃《 在路上的人 On the Road 》的故事,以及訪談的對象如何給予我力量。

起初會想寫這篇專欄,大約是在四個多月前的時候,那時我仍任職於上一份工作,覺得生活陷入停滯,漸漸失去了對生活的意識與熱情。但也是在那段時間,我接觸到了一些不同以往生活圈內的人...

Please reload

bottom of page